申请总结
范莹莹 信息13级
背景:
GPA: 3.9/4,92.02/100(出国成绩单上的水算法)
TOEFL: 108(S23)
GRE: 324(AW3.5)
其他: 一次国奖;一篇IEEE国内水会议论文一作;还有杂七杂八的校级奖项就忽略吧。大四上在里海交换一学期,拿到了一封美国教授的推荐信。
录取结果(全部是EE MS,按通知时间顺序排列)
AD(6):
Columbia(小奖), UMN, UT-Austin(ICS), UW-Madison, Maryland, Umich(VLSI)(accepted)
Rej(6):
Georgia Tech, UCSD, Stanford, UC-Berkeley, UIUC, UCLA(circuits)
Pending(2):
Purdue, CMU(ECE)
对这次申请的结果我还是挺满意的,拿到了申请初特别想去的UT-Austin,还拿到了很棒的双飞校Umich。唯一的遗憾是加州的学校全拒,寒假去Stanford参观的时候还采了大S校园里的一个橙子,不知道是不是起了反作用了==、享受不了阳光了,反倒是去了冰天雪地。
选校
一直都有读博的打算,但是觉得自己在本科阶段没有好好努力去做科研,属于有想法但懒于实行的那一类人,而且往届的同学申Circuit方向PhD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就没有直接申请PhD。但我觉得直接申请PhD还是非常棒的,有读博打算的同学还是要敢于尝试吖。
我是找了中介的,一群在美的博士生,来自多个专业,建议中肯,至少没有帮倒忙,我就觉得挺满意啦,但是该催的还是得催啊。以之后可能继续读博为出发点,在他们的建议下,我申请了上述除UCSD, Columbia, CMU之外的11所学校(我后来自己加申了三所)。但如果不找中介,我可能会申请更少的学校,比如少一所保底校UMN,再少一所个人主观原因不想去的主申校Purdue。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学校,中介也给了我一些解释。但我也因此没去再多了解这些学校,都是出结果后才对录取了并且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再仔细看了看。
UT-Austin: Booming Program/Academic Resource. UT我录的是ICS track, 这个学校是分track录取的,最早出结果的track和最晚的之间是差了有2个月。各个track难度也有区别,总的来说UT-Austin每年录的人都非常少,大部分track都是录的个位数的,所以在选择track的时候要仔细考虑,也要避免同系竞争。ICS我感觉还是相对好录取的,今年东大录了两个人,我还有一个电子gap的学姐;还有个DICE track每年录的人非常少,今年群里好像只有5个以内,信息另一个gap的学姐也录了。 Austin真是非常非常良心,学费异常便宜,由于录取的同学很少,做TA的机会也相对较多 。同时他们家很特别的一点是,有master(to be followed by PhD)一说。有同学问了小蜜,这种master就相当于是PhD了,只是没有奖,需要自己找老师。但也有说法好像单纯的master也是一样的,我没有去考察过。反正就是对转PhD很友好。但是也需要以PhD的身份去申请签证,被check的风险陡增。
Umich:当时中介给的note说是Assistantship Available,正好提醒了我去问问他们是怎样的available 法。我录得是VLSI方向。Umich系很大,牛教授也好多,选择也多,一起去的同学也很多收的学生也很多,尤其是Signal方向的,感觉内部竞争会很激烈。除了CS和VLSI这两个不能随便转进,其他的track间可以很方便的转。但是今年开始选课方面的政策收紧了,对转CS的同学也没有那么友好了。Umich和Austin真是一个太冷一个太热。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喜欢冬天,感觉天气冷的时候,人比较清醒,也容易静下心来学习,这也是选择Umich的一个原因。
UC-Berkeley:在Berkeley交换的同学说Berkeley由于经费不足,近几年都不收master了,大佬还是去申PhD,只想快点找工作的就申MEng,像我这样申master的就是浪费申请费了。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Funding Opportunity/Low Tuition. Madison的声誉很棒,也是偏向做研究的学校,招人不多,发录取的时候像是一个一个的往外冒。学费也很良心(虽然还比不上Austin的良心)。
英语考试part A
我是从大二暑假开始准备托福的,第一次接近裸考,只拿了88分,深受打击。大三开始决定好好背单词,虽然到最后都没有背完。 关于口语的练习,我加了一个小伙伴的群,群里都是练口语的同学们,每天会练习几段话,会有老师点评发音问题,练习了之后分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97分。拿着这次成绩,我就开始转战GRE了,很天真的觉得GRE能考好的话,托福也没问题了,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两个好像真没太大关系。
大三寒假以及大三下学期,可能是我这20多年来第一次认真的背单词,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GRE的单词上,上课前在教3的蓝凳子上,上数字通信课时藏在教材下背(不要学我啊,还是GPA比较重要),课后继续在蓝凳子上。我背了部分的三千,然后重点学习了佛脚词。每天也坚持在考满分网上练习,把考满分上的题都做完了。一战321(V154+Q167)AW3.5,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Q还是觉得不够高,就又重考了一次。顺便提一下,我觉得准备语言考试,有个伙伴一起备考还是很重要的。 GRE的我是和同学一起准备的,可以互相检查单词背诵情况,在考满分网上也可以你追我赶的刷题,最后我们俩的成绩都还不错。托福我是一个人在奋战,最后一共考了6次,才拿到了理想的分数。
交换经历
拿着97分的TOEFL我申请上了CSC去里海大学交换一学期。如果大家有机会出去交流,一定要好好把握。就今年的情况来说,我们学院转换学分的政策还是很宽松的,因此大家出去交流不需要有太大的顾忌。就里海而言,学校对交换生是非常友好的。每个月,国际交流办公室的老师都会和你谈心,了解近况。还会另有交换生的例会,来自各个国家的同学聚在一起,老师有很多零食和我们分享,这些场合都会让你真正感觉到世界很大也很小,你可以了解到各种知识、趣闻、各国的习惯、特色。这是一次绝佳的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由于一起去的中国同学很少,就会逼迫你去认识更多的外国人,比如外国室友、上同一门课的外国同学。在一门只有5个人的课上,我和一个印度同学组队做presentation,正是这个契机,在印度同学的带领下我认识了同学A、B……还一起去看了学校的橄榄球赛和TED,不得不感叹印度人的交际能力实在是强,随便遇到个人都能聊起来…交换的另一个优处是,可以提前体验申请写文书、办签证等一系列流程,和最终的申请要完成的步骤其实差不多。
英语考试part B
在里海的一学期让我受益匪浅,最直观的就是英语水平的提高。由于室友都是美国人,平时的交流都是全英,上课也是全英的环境,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美国考的第一次托福,还是没有做多准备,但是听力的分数一下子提高了5分,总分也达到了99分。这里顺便提醒一下,考前选择了提前送分的话,出的成绩是不可以复议的。随着申请ddl的临近,我越迫切地想拿到可以用的成绩,成绩越是不尽如人意。 最后一次的考试日期是在10月29日,差不多是我最后的机会了。但是我当时还是有信心的,在里海的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我的口语比我刚入校时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了,那几天我更多的是心理暗示,停止了练习,每天保持阅读,和室友多沟通交流,保持语感,冷静地上考场。在最后时刻一定要冷静,选择相信自已,当然前提是之前你有坚持练习。
最后
其实重要的还是平日里的积累,只要愿意开始,永远都不算晚。想做科研就勇敢的去陶瓷,早点进实验室吧,我的一篇论文(虽然水)从开始做到定稿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虽然申请真的是一件很玄的事情,但归根纠底,能去的学校还是是靠自己打拼得来的,与其在申请时患得患失,在成绩单上做文章,在文书上编故事,还不如把手头的工作好好做了。
很感谢在里海期间一起申请,一起赶 project的涂涂,还有一直提供建议热心给予帮助的熊学长。以及虽然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我申请,但是一直都全力支持我的父母,还有不管遇到什么事都陪在我左右的同学。当然还有我四位非常及时上传推荐信的教授。 努力终究是有回报的。所以,嗯,少玩点游戏……
祝大家申请顺利,双飞的话也能成功~~
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