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洲大陆Master为主的非主流土木狗的交流&申请流水账

文君涵 13吴院高工土木工程

首先报一下硬件:

GPA:89.3/100,3.71/4.0

IELTS:总分7,最低6

GRE:拖着拖着就没考……

竞赛: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去结构竞赛的国赛拿了个小奖

科研:一个srtp一个基教,都挺水的。没论文没专利

荣誉:课程奖三好学习优秀生balabala...+大三终于给了一次奖学金

实习:大三去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项目部水了一个月

交流:占据我CV小半张纸的东西。大二去国立成功大学(台湾第二)交流一学期,大三暑假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上了个暑校,大四上学期在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公派交流。

然后报一下申请结果:

Offer: KTH

Ad: ETH、IC、TUD、TU/e、Erasmus CoMEM

等待消息:UBC、PoliMi

感觉按时间顺序列出过去的三年半里对我的有推动的事或者有一定意义的时间点能让思路更加清楚一点,所以写个流水账。顺便夹一点交流心得

2013.08

入学——顶着985 211六个数字,已经在起跑线上胜出半步了。至少在欧洲申请方面,出身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ETH就很看重这个,加上东大有些学院与他们有合作关系(参考15年飞跃手册),完全可以大胆申一波!有些学校把211本科作为一道筛选条件,也有些学校申请最低分数对“985 211”的要求要略低于“211”,再到双非就更高了。

同月,进入吴院——虽然有时对院内课程设置、排名系统颇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号召“国际化“的吴院在东大内部出国选拔上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而且也必须要提一句,压力颇大的竞争环境对学习会有很大的督促作用,尤其当室友都是大牛的时候。。

2014.08

因为第一次申请台湾交流GG,所以决定考个雅思加点分,顺便当成试水(因为知道到了申请的时候这个成绩也该过期了,所以就放开随便考了一次)。

2015.02-06

在台湾交流。因为家里人一直想让我出去看看,而我初高中时期一直都是英语渣粤语更渣,从讨厌语言到对去欧美甚至香港读书产生恐惧,所以坚持走了高考这条路。但是却有想要研究生去台湾读书的想法。发现东大大二可以去台湾交流后,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可以先去体验一下。

台湾的上课方式大多是英文教材、英文ppt或者板书、英文考试,只有上课讲解是用的中文(好几个老师都可以一边讲中文一边手上不停写英文板书,很是佩服),跟我预想的全中文并不一样。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开始渐渐觉得用英语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考试虽然可以使用中文答题,但是我因为想锻炼一下自己,也都尽量使用英文。这么下来发现其实我比自己想象的还是可以一些的,也消除了很多当时以前的害怕。我开始形成了一个自己喜欢又能有效率额生活节奏,也可以说去了台湾才开始发现大学生活该有的样子,也开始萌动要出国的打算,至少大三大四肯定要真正出去中国一次。但是不打算在台湾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玩腻了= =,另一个是因为觉得台湾竞争压力太小,担心自己耽于已有的成功而越来越懒(其实就是的)。

2015.09

大三暑假做结构竞赛的时候,看教务处的出国信息正好看到KTH的4+2项目,因为觉得名字很酷所以顺着链接给的屁屁踢点进去看了学校介绍,觉得国外好棒呀!和高中同学、交换认识的学长和他的实验室的老前辈们聊了很久,年底正式跟家里宣布决定出国。因为大三上特别忙,所以只有抽空看了一点点信息,初定目标当年QS土木工程专排第二的TUD。报了二月的雅思。

2016.02

考完雅思,总分过7,写作不幸5.5,没达到TUD的要求(全部小分≥6)。个人认为是上一次写作瞎写出六分,所以这回太过于托大。

2016.03

本来想报大四下去莫纳什的公派交换,结果被告知从这一年开始只能报下半学期的交换。想着KTH反正研究生也有可能去的,就抱着买彩票的心态报了慕尼黑工大,连结果都没看。有天跟别人聊天被顺口恭喜交流录取了!激动哭!(真的很感谢吴院的buff

2016.07

去UBC,第一次体验纯英文上课。幸好基础知识学过,而且东大这门课正好也是双语,很多专业词记过,整体听课体验还是不错的。一个月的暑课,感觉最大的作用就是顺利地过渡到了全英文的环境,生活学习做实验etc。也顺手要到了UBC土木系小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

2016.08

一边实习一边选校。当时我的主要选校依据是土木工程专业排名,把qs和USnews大约top50的欧洲学校的官网都找了一遍,以及NUS\HKU\HKUST,以及一个欧盟的多校联合项目Erasmus。这里说一下Erasmus,虽然官网很难进,虽然每个program可能都是一两个名校带飞几个差一些的,但是基本而言参加program的学校至少在本program领域是很厉害的,比如挪威科技大学(NTNU),虽然土木领域没有说特别高(50-100好像)但是他们专攻于海洋与船舶工程,这一方面可能放眼欧洲都是数一数二的。毕竟排名是他人设定权重加权的结果,还是要自己再考虑。

我首先确认是否有英文授课的符合要求的program。例如剑桥,他们家没有全日制的master program;又比如TUM、ETH,结构的program只有德语;再比如KU Leuven,干脆就没有土木的program,估计是力学做的比较好也上榜了。然后看学校要求,包括语言要求、成绩最低要求等,对于是不是严格要求,可以私信小蜜问。总之因为确定TUD是严格卡6的,我选择了曲线救国,考虑了一系列诸如NUS+TUD双学位、荷兰3TU联合跨校项目(可以从任意一个报名)、Erasmus的海岸工程等。然后开始排自己的排位,我会参考program的具体内容,因为土木的master除了结构,还有很多可能,比如米兰理工有防灾减灾、TUD的建筑工程是与建筑学有一定结合、ETH的集成建筑系统与能源跨学科、Erasmus有个五校联合的海岸海洋工程与管理,还有一个关于纪念碑和大型场馆的结构工程学等等。也会考虑到学校的综合排名,虽然这个我不是很在意,但是毕竟与就业挂钩,还是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也会去知乎看“在XX就读是什么样一种体验”,去查查学校的学费和地理位置,作为参考条件列在excel里,可能会对后面几个志愿依此进行微调。例如KTH的很多评价都是“‘皇家’名气太高”(注明一下:不是说KTH不好,而是“皇家”两个字的逼格太高了。其实“瑞典皇家理工”和“丹麦技术大学”大概是差不多的一个level,但是后者的翻译确实糟心)。对于欧洲申请来说,寄托天下是更多申请者汇聚的地方,我通过这个地方查往年offer,评估自己申请成功的概率,以及周围同学大概会是什么水平。也问了认识的留学的学长学姐,即使不是一个专业的,热心一些的学长姐也会推荐他们的朋友来解答问题(发现自己人缘还不错hhh.因为他们都是在读或者近几年毕业的,他们的资讯比网上的更新,可靠度也高。虽然限于专业不同,没有办法做出全面一些的评价,但是本专业的情报毕竟更加有价值不是吗。寄托也有申请经验、就读体验、选校攻略等等帖子,对我颇有帮助。因为正好在德国交流,所以通过国外的同学、教授也了解了很多,例如我有个德国朋友之前去ETH交流过,跟我说回来TUM感到了极大的落差2333欧洲的教授常跨校授课,我也听到过两个TUD教授说他们的土木研究正在往节能环保那方面发展。但是我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还是专业排名。我能记得住的当时的志愿排位大概如下:

彩票

  • ETH

主攻

  • NUS+TUD双学位
  • UBC or TU/e or DTU

  • KTH or Erasmus 海岸工程(NTNU+TUD+南安普顿大学)

保底

  • PoliMi 两个志愿 or Erasmus 场馆纪念碑结构工程(西班牙和捷克内著名TU,国内估计没名气)or CTH Uppsala(因为瑞典申请系统申请一个和四个基本上是一样的材料、申请费也不变,所以就……随手)

(我不选HK很大的原因是不太想去一个这么宽进的地方,毕竟自己不是什么自觉的人><)

此处推荐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帖子

除此之外也要查好每个学校的开放申请时间和ddl,列在word上,然后在手机里建精确的事项日程。

2016.09

写了半个月的推荐信,到处找人签字,因为这个得在走之前就弄完,比较急。又写了半个月的motivation letter,和两个同学互改了一下。月底投出了第一家,米兰理工。因为觉得他们家不重要所以寄了平邮……在ddl前一周成功到达。到现在石沉大海 不说了┑( ̄Д  ̄)┍

2016.10

月初很急地寄了TU/e的材料,也从国内银行划了款。后来到了德国开户后发现欧盟内转账没手续费,肉疼。月底,收到TU/e的邮件“对不起您的雅思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如果在ddl之前不重新提交我们将不会开始审核您的材料”,再次查看官网发现语言成绩要求加了一个小分要求(我确定8月的时候没有这一条)想了很久之后决定在德国最后考一次(当时奖学金还比较充裕……),成败在此一举!在这里顺便提醒一下,交出申请费的前一刻一定要double check官网各个条件。因为我知道雅思小分过6我几乎TUD也是稳的了,那么TU/e即使成功我也不回去,相当于浪费了1k左右的申请费……但是也有官网是在ddl后改条件的(对就是UBC),这就是不可控的啦。

年底的三个月我除了上课就是抽空憋文书(因为申请的program内容都不一样,每个都得改),改文书,约学校的writing center帮忙改,对于ETH的文书还专门买了shinewrite的多次修改服务。writing center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就是把我的很多Chinglish改的通顺了很多,对于整体文章的结构倒是帮助不大。又听说欧洲申请主要看成绩,文书不重要,这个就见仁见智吧。但是必须要说的是,有些中介写的文书/推荐信甚至不如我拿去writing center之前的……无言以对

2016.12

三刷终于成功过了雅思,达到TUD的要求。之前志愿表中的DTU等排位>3的学校还未申请,直接放弃,开始迅速地着手TUD的申请。当月TU/e录取。

2017.01

提交NUS的双学位材料前一秒发现这个项目在那一天“由于洽谈失败”取消了……很气愤于是随手申请了IC。(间接导致了后来和我爸妈长达一个月的争吵……

当月,收到TUD录取。高兴一下然后好好学习。

2017.02

德国考试月长达三个礼拜的间隙中的旅游途中,陆续收到ETH、IC、KTH奖学金、CoMEM的录取,以及TU/e和CoMEM的奖学金拒信。反正不影响结果,就稍微发发牢骚。

总体而言申请时间轴虽然拖得很长(毕竟坡国一月中才开放申请,然后项目取消也是在开放前)但是也算顺利的。此处必须感谢我的诸位基友,在我不在国内的时间里帮我两个校区跑来跑去签文件寄材料,超级辛苦!!

2017.03

收到UBC拒信,不解,遂邮件询问。得到答复,虽然你雅思成绩更新成功,但仍然比我们的要求低。(我之前在暑课的时候就有当面问过招生官,当时的答复是“我们希望你的雅思总分在7,小分在6。但是如果你没达到要求,这会降低你的录取概率,但我们也不是完全不会考虑”。所以我没有考第三次雅思前就进行了申请,但是考完雅思后果断发邮件给小蜜去更新。)然后我打开官网,发现项目内容出现了改动,雅思的小分要求提高到了6.5。在我印象中这个改动至少是在我更新完语言成绩之后,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是已经列在官网上的文字了。我发邮件感谢我的推荐人,因为他本想在我录取后将我转为他所在的课题组的研究型硕士,他表示不能接受,于是去帮我去跟他们课题组的负责人(据说是一位大牛)说要把我直接录取为研硕(但我目前没有读PhD的计划……

然后开始选校排志愿的漫漫长路。

其实一边收ad的路上就一边重排顺序了,比如被奖学金拒了呀,删掉没申请的,加入新申请的之类。最后看到的样子就是一开始我的表格了。也就是说其实我还在等奖学金和funding的事,依然没有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本来被小彩票录取就该屁颠屁颠去的我,比起之前选校的时候,还加入考虑了经济和就业因素。例如IC是英联邦的学校,对于选择去香港工作会有一定帮助。又比如我最想要去的ETH的专业是学建筑及节能,在我看来未来的发展前景要比纯结构设计要好。但是在大牛教授课题组的面前,授课制硕士好像含金量又低了一些。然后我也和已经确认就业的同学讨论过就业的去向,例如那个program岗位更多、待遇更好之类,也通过很多渠道多多获取招聘信息,反正那几天我几乎就要相信我已经取得了学位要去工作了hhh 感觉这样更容易让自己看清所学专业与未来发展的实际连接。

今天是4.4,是IC确认的最后一天,我选择了放弃,但是还在ETH和UBC之间徘徊TAT

顺带,附上一个寄托上看到的选校攻略贴,以供参考:戳这里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